我单位作为候选单位之一为下列项目申报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特进行公示。
项目名称: 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图像的人脑连接组计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候选单位(含排序):
1.北京师范大学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3.北京大学
候选人(含排序):
1.贺永 2.左西年 3.朱朝? 4.龚高浪 5.舒妮 6.邹启红 7.夏明睿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
本项目属于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人脑连接组学研究是当今神经科学领域最为核心的研究课题之一,为探索和揭示人脑的工作机理提供了全新的角度。磁共振成像为研究活体人脑大尺度的结构和功能网络提供了重要手段。本项目采用多模态磁共振的海量数据,建立了脑网络分析的系列计算方法,并在重大神经精神疾病中成功进行了疾病模型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功能网络:采用静息态功能影像数据构建人脑功能网络,发现脑功能网络具有模块化的设计原则,解决了对脑功能网络是否具有模块化组织的难题;系统性地研究了四种网络节点中心性算法,评价了这些算法的可重测性,为脑功能网络的节点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了不同脑区分割方法对脑功能网络连接模式的影响,解决了不同脑区分割方法是否对脑网络具有影响的争议性难题。二、结构网络:采用弥散磁共振成像数据和纤维追踪算法构建了人脑白质网络,发现性别和大脑尺寸对拓扑属性存在交互效应,为理解个体行为和认知差异的结构基础提供了新的角度;研究了脑皮层厚度网络与白质纤维网络的异同,首次发现了采用不同模态的结构磁共振影像对网络模型构建影响。三、生理基础: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构建了大脑上万个节点的功能网络,并通过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测量了静态局部脑血流,揭示了脑网络核心脑区的连接强度与局部脑血流的关联规律,阐述了人脑功能连接组的生理基础。四、疾病模型:将建立的脑网络计算模型成功应用到白质多发性硬化和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发现了与疾病相关的脑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并为疾病早期诊断和进展监测的影像标记物研究提供了新角度。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人脑连接组学这一重大科学前沿课题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且为脑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问题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社会价值。与本研究相关的10篇论文多次被国内外专家在Nat Rev Neurosci, Neuron, PNAS等国际权威期刊中正面引用,SCI他引400余次。
公示期: 2014 年 3 月 25 日至 2014 年 4 月1 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张铭 62751439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201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