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通知公告

环境科学工程学院拟申报2015年度首都环境保护奖候选公示

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拟申报2015年度首都环境保护奖,现在北京大学进行公示,公示日期 2015 126 日至 2015 131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联系科研部成果专利办公室,联系人:张铭侯荣菊 电话:62751439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2015126

 

拟申报奖种:首都环境保护奖先进集体-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首都环境保护奖先进个人-唐孝炎、朱彤、谢绍东

1.      单位事迹简介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以卓越的基础和政策研究支持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技术牵头单位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的多个研究项目,如“北京市大气能见度改善研究”、科技部专项“北京市大气污染成因与来源分析”、“北京市大气二次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北京市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影响研究” “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奥运前后O3污染现状监测与控制效果评估”。相关研究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      个人事迹简介

唐孝炎院士1974年开始对城市光化学烟雾从建立分析方法、现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建立模式到制定控制对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光化学烟雾模拟装置,开发了国内最早的用以描述二次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大气质量模拟模式,先后研究了兰州、上海、北京由石油化工及北京、广州由机动车尾气引起的光化学污染,负责制订了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光化学氧化剂标准和标准分析方法。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教材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1985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至今,唐孝炎院士主持完成了有关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的多项专题研究项目,如“北京市大气能见度改善研究”、科技部专项“北京市大气污染成因与来源分析”、“北京市大气二次污染控制对策研究”、“北京市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影响研究”等研究课题,作为这些项目的总体专家组成员参与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设计与制定。基于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长期研究获得的数据,总结提出了北京市大气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包括北京市大气复合型的现状、影响因素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污染源排放,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以及大气中NOxSO2NO3-SO42-O3的来源分析等;提出了控制北京市大气细粒子和光化学烟雾的各种对策建议和途径,指出了北京市大气污染未来发展趋势及其研究和防治重点领域。

朱彤教授:作为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的技术牵头人 和“奥运前后O3污染现状监测与控制效果评估”课题负责人,负责总体研究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实施与管理和项目总结。发起和组织了华北区域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国际合作实验CAREBEIJING,提出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理论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控制的科学依据,带领北京大学团队提出《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北京周边省区市措施》,得到国务院批准采纳并在华北六省市实施,为保障北京奥运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

获得科技部“科技奥运先进个人”奖、环保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先进个人”奖,代表北京大学获得环保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奖,相关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谢绍东教授:1998年至今曾先后承担或参与“北京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研究”、“北京市大气污染成因与来源分析”、“北京市大气环境二次污染控制研究”、“北京市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北京市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影响研究”、“北京大气环境PM2.5现状与成因研究”等科研项目,基于研究结果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并积极为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献言献策。

曾先后任北京市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999-2007年曾先后获北京市、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等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获第八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和环境保护部“十一”先进个人称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