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通知公告

北京大学关于推荐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的公示

北京大学关于推荐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的公示

 

根据教技委【20151号文件要求,现将我校推荐的申报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的有关信息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5114日至20151110日。

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拟推荐申报项目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反映。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或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联系人:王纬超 张铭(010-62751439

北京大学科研部

二?一五年十一月四日

: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发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天体

申报单位:北京大学

负责人:吴学兵

项目简介:

1、 立项依据

发现遥远宇宙中的明亮天体对了解早期宇宙的结构极为重要。类星体作为以黑洞吸积释放巨大能量的天体是研究早期宇宙的重要探针。搜寻明亮的高红移类星体并研究其物理性质,以及利用其研究宇宙早期的黑洞增长以及星系的演化,在当代天体物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 主要创新点

吴学兵团队自2012年率先利用国内2米级光学望远镜搜寻明亮的高红移类星体。他们发展了全新的基于光学和红外测光数据的高红移类星体选源方法,利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2.4米望远镜的光谱观测发现了一个红移为6.3、发光本领为430万亿倍太阳光度的类星体。利用国外望远镜的后续观测进一步发现该天体中心存在质量为120亿太阳质量的黑洞,使得它成为迄今所发现的宇宙早期最明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天体。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2米级望远镜发现的红移6以上的类星体。这也是近20年来利用我国观测设备做出的天文发现第一次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3、 标志性成果的产生方式

论文于2015226日发表在《Nature》上,并作为该刊4篇封面推荐论文之一。 这一极亮天体的发现为研究遥远宇宙的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它拥有的宇宙早期最大质量黑洞对黑洞的形成与增长理论以及星系的演化理论提出了挑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项目名称: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网络的表观遗传学调控

申报单位:北京大学

负责人:乔杰、汤富酬

项目简介:

1、 立项依据

基因组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是调控细胞分化过程基因表达的主要机制之一。小鼠研究发现,复杂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大规模DNA甲基化重编程对早期胚胎以及原始生殖细胞发育非常重要。但以小鼠模型得出的规律是否适用于人类早期胚胎和原始生殖细胞(PGC)的发育并不清楚。

2、 主要创新点

此项研究系统、深入地解析了人类多个发育阶段PGC的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发现人类PGC不同于小鼠的关键特征。发现处于发育早期的人类PGC会表达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及与生殖细胞发育相关的基因,特异表达SOX15SOX17;第4周的雌性PGC已完成X染色体重新激活,明显早于小鼠;人类PGC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大规模的DNA甲基化擦除,最低时仅有7%左右保留,但一些重复序列元件上仍然残留大量甲基化,为人类隔代遗传现象的表观遗传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线索。这对辅助生殖技术安全性评估、研究疾病是否会遗传给后代或隔代遗传以及临床上生殖细胞发育异常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标志性成果的产生方式

本研究于20156月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Cell杂志,Cell杂志同期发表国际表观遗传学专家评述,认为揭示了人类原始生殖细胞详尽的转录及表观遗传网络、有助于加深对人类胚胎发育过程表观遗传学调控的认识。 

 

项目名称: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的研究与转化

申报单位:北京大学

负责人:霍勇

项目简介:

1、 立项依据

脑卒中是我国首位疾病死因,患病率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仍呈显著增长趋势,防治形势极为严峻,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共卫生课题。

2、 主要创新点

1)  确定了高同型半胱氨酸、低叶酸、MTHFR-677TT基因型及其与高血压的协同作用是我国脑卒中高发成因,并首次提出H型高血压的概念。

2)  提出了适合国情的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即降压联合补充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并结合MTHFR基因型检测实施精准治疗。

3)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I类新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MTHFR-C677T基因型检测试剂盒、同型半胱氨酸便携式检测仪器及试剂盒等脑卒中精准预防产品的联合开发和应用。

3、 标志性成果的产生方式

1)  论文:发表时间:201547日;刊物名称: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科学意义:组织实施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证实在无心脑血管疾病的我国高血压患者中降压基础上补充小剂量叶酸可以进一步降低21%新发脑卒中的风险。

2)  鉴定:研究成果于20157月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鉴定意见中指出:“……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且具有中国特色。”。主要技术指标:在降压治疗基础上补充叶酸治疗可使我国每年减少50万脑卒中发生。效益:合作企业累计销售额5.6亿元,纳税7000多万元。

 

项目名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再获重大进展

申报单位:北京大学

负责人:黄晓军

项目简介:

1、 立项依据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是一种起病凶险的恶性血液病,我国每年新发APL病人约4000例,单纯依赖化疗总体生存较差。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开创了维甲酸、亚砷酸联合应用的新时代,使该病的根治率达到90%以上。但是亚砷酸需要长时间住院输注,加之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少数患者还存在砷剂耐药问题。简化APL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是一个国际热点问题。

2、 主要创新点

1)  本课题组之前在国际上首次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 口服砷剂和静脉砷剂具有相似的疗效,口服砷剂可以替代静脉砷剂治疗APL,使得APL的门诊治疗成为可能(《J Clin Oncol2013;British J Hematology2015), 该研究成果已经在中国多个单位广泛推广,改变了《中国APL诊治指南2014》。并证实口服砷剂医疗费用显著低于静脉砷剂(《Leuk Res2015)。

本课题组近期在该领域再获重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不化疗、不输液、仅用2个口服药物8个月疗程治疗APL”新方案探索,所有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以后定期门诊随诊,全部治疗费用大约5万元左右(《N ENGLJ MED2014)

2)  随着砷剂的广泛应用,砷剂耐药逐渐成为APL治疗中的一个问题。本课题组在国际上发现4个新的PML突变位点,并提出存在“突变热点区”可能,为APL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基础(《N ENGLJ MED2104),随后在体外和临床病人中证实不同的突变位点对于砷剂耐药程度不同(《Blood2015)。

3、 标志性成果的产生方式

(1)Zhu HH, Huang XJ.Oral arsenic and retinoic acid for non-high-risk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N Engl J Med. 2014 ;371(23):2239-41.IF:54.03
(2)Zhu HH, Qin YZ, Huang XJ. Resistance to Arsenic Therapy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N ENGLJ MED.2104, 370(19):1864-1866. (IF:54.03)
(3) Liu JY, Zhu HH, Jiang H, et al.Varying responses of PML-RARA with different genetic mutations to arsenic trioxide. Blood 2015 (November 1,2015, accepted)
(4) Zhu HH, Wu DP, Jin J, et al. Long-Term Survival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Treated with Arsenic and Retinoic Acid. Br J Haematol. 2015 (September  14, 2015, Accepted)
(5) Hao Jiang, Liang GW, Huang XJ, et al. Reduced medical costs and hospital days with oral arsenic plus ATRA as the front-lin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Leuk Res. 2015 Sep 9. pii: S0145-2126(15)30376-3. doi: 10.1016/j.leukres.2015.09.007. [Epub ahead of print]
(6)Zhu HH, Wu DP, Jin J, et al. Oral Tetra-arsenic Tetra-sulphide Formula Versus Intravenous Arsenic Trioxide as Front-lin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 Oncol 201331(33):4215-4221. (IF:18.03)
(7)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 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4):476-478.
(8)黄晓军。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2014年版):绽放中国特色的指南模板.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5):387.

 

 

 

TOP